从道德上来说人是怎样的,或者应该是怎样的,善的还是恶的,每个人必须自己来作出回答或已经作了回答。这两者必然是其自由任性所起的作用;因为除此之外似乎无法对其归类……
——康德
一、 阴影的存在
1. 什么是阴影
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阴影。与此命题拥有等价意义的逆否命题便是:哪里没有阴影,哪里就没有阳光。阴影与阳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我们把太多的认可给予阳光,否认阴影的同时,它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否认而消失,反而会因为我们的反抗和忽略逐渐占有我们,用它那强大而有力的方式。
荣格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术语——阴影——来描述那些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看到的人格特征,如贪婪、仇恨和嫉妒等等。阴影的存在通常会给人们带来陌生感或敌意,而这又会引起怀疑、恐惧和愤怒等强烈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恰恰是人们所不愿意面对或者无法承受的。
阴影作为一种原型,其核心最多的是敌人、掠夺者或是邪恶的陌生人的原型。从这个意义上讲,阴影通常比任何其他的原型更多的容纳着人类最基本的动物本性。也正是其在人类进化史中极其深远的根基,很可能是一切原型中最强大最危险的一个。
社会文化道德和理想人格的标准使人们总是想摆脱自身的阴影,但遗憾的是,它却以一股强大的力量存在着,并且就如它本身的名字那样隐秘的伴随着我们,提醒着我们它的存在,特别是在我们的梦中,那个潜意识真实表达的所在。
阴影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否认而消失,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极力反抗,但它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暂时被压抑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意识稍有松懈,如睡眠时,潜意识就毫无疑问的开始寻求表达。这也是为什么人类绝大部分的梦充满着阴影的成分,并不是因为梦本身是由阴影组成的,而是由于平时过多的压抑了阴影,它只能通过梦的途径加以表达。
2. 什么是人格面具
当我们对阴影感到内疚不安时,就会制造出一副人格面具来帮助我们加以掩饰、伪装和欺骗。荣格称人格面具为,自己和别人以为你是那样的,其实你不是。从广义上说,人格面具是我们理想自我的个人特征,是经过美化的形象。
有些动物会通过颜色、气味来引诱其他动物受死,当然也可以通过这些伪装幸免遇难。人类也会通过类似的方法给公众展示一个很好的印象,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人格面具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甚至与我们并不喜欢的人之间能和睦相处。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只一个面具,其总和构成了他的“人格面具”。
为了使一个人成为集体中符合规范的成员,那么他必须驯服他自身阴影中的动物性精神。仅仅通过对阴影的压抑很难做到这一点,于是发展一个同样强大而有力的人格面具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成功压抑自身天性中动物性精神一面的人,极有可能在别人眼里是温文尔雅的,但是他却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那些自然活力和创造精神,那些敏感的直觉和强烈的情绪被大大削弱,于是他丧失的是最本性的智慧,这些是从任何的知识和文化中所无法获得的。
3. 正视阴影
既然阴影中有如此巨大的财富,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固执的否认呢?对于一个完人的自我形象的需要,对于自恋的需要,对于声誉的需要等等都有可能阻止我们去正视阴影。如果我们总是遮遮掩掩,或是否认阴影,那么被它操纵和胁迫的危险只会更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撒了一个慌之后,会用更多的慌去圆,但最终带来的则是毁灭性的打击。假如我们一开始就承认,损失就会小很多。
解决阴影的唯一出路就是:正视自身的阴影,感知自身总是受控于阴影,承认它,考虑它,接纳它,并对自己的阴影承担责任。那样我们会更有安全感,更真实,更有同一性,当然也更成为了一个凡人。然而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行为。
阴影的接纳需要我们在某种情境中识别我们自身行为的阴影特征。通过对阴影敏感性的提高和接纳,从而可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最终对自己和他人减少虚伪,增加宽容。
当自我与阴影相互配合,和谐相处时,人就会有充实感,富有活力和朝气,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那些富于创造性的人总是显得充满了动物性精神,在常人眼里视为异类。天才和疯子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与阴影相处,更确切的说是以何种方式与阴影相处。阴影无论如何使我们的人格具有了整体性和丰满性。
二、 创造的目的与动力
1. 创造的目的
荣格指出人是在不断的寻找着更好的象征,其意思是说,在个体化的进程中,人需要更复杂更精致的自我表现方式。能满足儿童的游戏却很难满足个体化了的成人的需要。成人需要更复杂的文学、科学、艺术和宗教的象征,以及种种社会机构的象征。
正是对于这种更复杂更精致的自我表现方式的需要,人类开始创造。创造那些更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更复杂更精致的象征,借以表现其更高的个体化程度。
荣格坚持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寻找更好的象征,即能够充分地在意识中实现其原型的象征。 例如早期的基督教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很多同时能在许多方面满足和实现人的天性的象征。而进入现代,人类的象征转变成了各种技术、器械、公司和政治体制。这些象征变得贫乏而片面。正因为这样,人类更需要及时能创造出更好的,统一的象征。
2. 创造的动力
如何能创造出更好的,统一的象征呢?荣格认为需要原型与经验的结合。经验可以通过个体化过程获得,而阴影作为强大的原型无疑是创造象征的动力的大部分来源。
艺术家在取得成就之前,往往会跟随自己的本性,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如果是一个不满足于仅创作一部杰作的艺术家,在取得成就之后会继续寻求自我突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那么幸运,很大部分再也没有超越过。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原因,相信其中之一便是,取得成就后,由于人格面具的需要,使原来作用在艺术家身上的阴影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从而使创造,这一最需要展现本性过程的能力渐渐消失了。
创造本身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只有通过认识自身的阴影,跟随本性,与它对话而非对抗,并在此过程中尝试与外部世界达成某种平衡与一致性,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好的,统一的象征。
三、 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更具有创造精神是教师,乃至整个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责任。
荣格认为,个体一般认识不到自己的决断能力,所以他会怀着害怕的心理去遵循外部的规则和法律。教育对此负有责任,通常教育需要先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才考虑到个体化;教育也会先依据人们普遍的道德和法律,其次才是个人的亲身经验。因此,所教的理想主义是个体学生所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而教师作为看似拥有这种理想主义的评判者掌握着话语权。
教师的职责是告诉学生真实的情况,而不仅仅是理想行为,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的机会。教师不愿意告诉学生真实情况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害怕自身的阴影,于是便把自身的阴影投射到学生身上,用严厉的理想行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指责他们。其本质是为了处理自身的阴影。就如赫尔曼.黑塞所说,“如果你憎恨某人,你必定憎恨他身上属于你自己的某部分。与我们自身无关的部分不会烦扰我们。”
要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教师首先需要对自身有很好的认识,做到对阴影的接纳与整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容忍学生的阴影,包容他们,真正做到关心、接纳、真诚,任何理论或技术因素都比不上这种态度。
在这样一个稳固且具有安全感和支持感的环境下,学生也更愿意诚实及自发性的表达,而不会担心因为自身的阴影受到惩罚。逐渐,学生把自身人格面具中虚假的部分慢慢卸下,更真实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完成他们对阴影的接纳与整合。最终,创造精神会在个人阴影接纳与整合的过程中不断迸发。
[参考文献]
[1] Verena Kast著, 陈国鹏译, 《人格阴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
[2] C.S.Hall&V.J.Nordby著, 冯川译, 《荣格心理学入门》,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
[3] Anthony Stevens著, 杨韶刚译, 《简析荣格》,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年
[4] Anthony Stevens著, 杨韶刚译, 《二百万岁的自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5] Anthony Stevens著, 薛绚译, 《私密的神话》,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
[6] Irvin D.Yalom著, 李鸣等译,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
本文2010年10月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