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虽小,但是他们的个性却很强。如果你曾经和学龄前的孩子一同玩耍过,不论这些孩子是你的子女、你的学生还是邻家的孩子,想必你一定会发现,幼儿同伴间的冲突是非常频繁的,有时这种冲突还非常激烈。下面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场景:
莉莉和冬冬正在沙坑里玩。冬冬手持小铲子,正将沙子装进小皮桶里面,莉莉坐在他的旁边,正在用手挖洞。几分钟过后,冬冬放下铲子,提起装满沙子的小皮桶,径直向沙坑的一角走去。莉莉立刻捡起了冬冬丢下的小铲子。当冬冬看到莉莉正拿着自己丢下的小铲子后,他立马飞奔到莉莉身旁,用力将小铲子从莉莉的手中夺了过来。莉莉感到非常气愤,她使劲一推,将冬冬推倒在地。接着两个孩子都大声痛哭起来。
作为幼儿教师或者父母,我们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去应对这种冲突呢?下文提供了一些小窍门,希望能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许帮助。
①查明发生了什么事情
让孩子告诉你事情的发生经过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使这一经过早已被你看到。让孩子说话,往往有助于冲突双方误解的消除(如冬冬是已经用完了小铲子,还是只是将它暂时放在那,不久还会继续使用)以及和解方案的达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对冲突的过程做出说明,既可以使他们知道自己有发言的权利,又可以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对话是解决问题的可靠方法。
有时,学龄前儿童不愿意或者无法对冲突的发生过程做出准确的描述。莉莉和冬冬可能都强烈声称铲子是自己的。如果你清楚地知道事情的经过,则要毫不犹豫地说出来。首先要告知冬冬:“我刚才看到你把铲子放下了,而莉莉误认为你已经用完了,所以才捡起小铲子。”此外,还要告知莉莉:“冬冬虽然暂时放下了小铲子,但他可能还需要用小铲子将小皮桶清空啊。”这种冲突解决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类似情境,比如,如果某个小朋友将手中的玩具放下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其他的小朋友可以去玩它了呢?
②帮助他们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鼓励孩子陈述事情经过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说出对冲突过程有何感受。鼓励孩子使用像“气愤”、“失落”、“害怕”这种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冲突双方能够深切体会到自己行为给对方带来的不快。这样既有利于冲突双方的相互理解,又有利于儿童同理心的养成。
③向儿童征求意见
一旦冲突的发生经过变得清晰,就可以询问孩子,为了解决彼此间的冲突他们打算怎样做。孩子们常常会想出一些非常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例如,由于冬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可能很乐意让丽丽使用小铲子。如果冬冬和莉莉都非常想立刻就使用小铲子,也不要急于为他们做出决定。你可以这样建议冬冬:“你已经用了很长时间的小铲子了,现在是不是该轮到莉莉了呢?”因为学前儿童对时间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你和孩子们约定每个人使用小铲子的时间,然后每人轮流使用,他们会很乐意接受。鼓励儿童针对自己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利于冲突的化解,更有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培养和训练。
④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纪律
对制定和执行规则不要犹豫,只要孩子们能理解它们。纪律可以让孩子们清楚的认识到,何种行为是受老师和家长欢迎的,何种行为是不被老师和家长所认可的。如果事先有应对同伴冲突的规定,就可以对冬冬这样说:争抢别人手中的玩具是违反班级纪律的。同样也要让莉莉认识到推倒冬冬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并鼓励莉莉学会用言语说服对方,而不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愤怒。
幼儿主要是通过与同伴和成人的互动来学习。尽管儿童之间的冲突经常让幼师和家长感到不快和担心,但是这种冲突却为儿童提供了非常多的学习机会。广大幼师和家长应该以此为契机,帮助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如何做出决定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