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 / 文章详情

小S也受不了这两个人了!可孩子们为什么那么喜欢?


2015-02-24 糖心理 亲子教育

小S也受不了这两个人了!可孩子们为什么那么喜欢?

连小S都在《康熙来了》里抱怨自家女儿整天把ELSA和ANNA挂在嘴上,相信这也是许多父母的心声,FROZEN何以有如此大的魔力让孩子们沉迷其中?本文将试图从儿童心智发展及精神动力的角度进行一些解读。



孩子在特定年龄段的控制欲

孩子在2岁左右(每个孩子的具体时间不同,个体差异较大)会进入到控制欲爆棚的阶段,并且会幻想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这一阶段在正常情况下会至少持续到4、5岁。在迪斯尼的经典动画中,白雪公主、小美人鱼、灰姑娘等形象本身都并没有魔力,她们的命运某种程度上掌握在巫婆(从精神动力的角度而言有些巫婆形象正是孩子对“坏妈妈”形象的投射)以及王子手中,而ELSA则完全颠覆了这些传统的公主形象,她自己手中就掌握着巨大的魔力,可以改变和拯救世界,并且也把命运把控在了自己手里,这恰好满足了这些年龄阶段小女孩们的内心需求与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自恋幻想。



孩子内心的攻击欲望

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曾提出,ELSA所拥有的魔力其实就是“孤独的力量”:孤独感可以激发一个人去创造出许多美好的连结,但如果混杂了过多的恐惧不安,孤独就变成了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力量。怎样和孤独的力量和平共处,关键在于如何与内心的恐惧不安共存。


在“Frozen”这部动画片里有一句反复出现的台词:Conceal it, don't feel it(克制它,别去想它)这是ELSA的爸爸妈妈用来教导她如何掌控魔法黑暗面,也就是与ELSA内心的恐惧共存的方法。但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真的有用吗?很长一段时间ELSA如爸爸妈妈所教导的那样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恐惧,对其视而不见,但当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时,所有被压抑的恐惧都和愤怒一起喷涌而出,魔力再也无法被压制,并且开始伤人。怀着无助与内疚,ELSA只能选择逃离人群,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动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夸张表达,如果把这些情节与每个孩子所会经历的心路历程联想到一起,那很有可能也是他们在四五岁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四五岁的孩子会开始逐渐看到自己内心的攻击欲望(如同魔力会伤人一般),这种攻击欲望会让他们内心感到失控与恐惧,而很多时候孩子们会被大人要求去压抑自己的情绪(Conceal it, don't feel it. 克制它,别去想它),但长时间的严重压抑首先会让一个孩子很不快乐,其次当有一些触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被压抑的陈年恐惧可能会以让人难以招架的姿态呈现出来(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会因此出现暴力倾向及其它一些行为问题),当一个孩子陷入到一种问题行为的模式中时,TA内心会感到无助和内疚,但同时又会感觉孤立无援。虽然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孩子并不会真的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但这些情节所呈现出的内在感受也许与孩子们的切身经历是高度契合的。


压抑情感的出路在哪?

读到这里,父母们也许会想:如果压抑情感不是出路的话,什么才是呢?在本片已经被传唱到五湖四海的主题曲“Let it go”里就有这么一句:“Thatperfect girl is gone(那个完美的女孩已经消失了).” 而Let it go本身又是一句如此意味深长的短语:随它去吧。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是否能与自己内心和平共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在多大范围内接纳自己的全部:看上去完美的部分以及看上去不那么完美的部分。


LET IT GO这句话的感觉也仿佛像学自行车时的感受:如果紧盯着路上的障碍,你就无法骑得又稳又远。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不完美时,如果只想着如何改变那些不完美,其实就是在允许那些不完美更加强烈地呈现出来,那反而更可能陷入痛苦纠结的轮回之中,当试着往远看,也许走着走着一些事情就会发生变化了。孩子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允许自己“不完美”,取决于父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包容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其中也包括前文提到的例如“恐惧”之类的情感体验。虽然孩子们无法用语言去表达出这些潜意识的需求与愿望,但一句Let it go已经帮助他们完成了这种表达,也无怪乎这首歌如此受到他们的喜爱。



同伴力量的认同

孩子们从3岁起开始越来越意识到同伴对自己的重要性,他们会渴望与小伙伴们发生更多的连结。虽然父母对他们而言依旧是一个重要客体(object),但孩子们已经逐渐可以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与伙伴们玩耍了。Frozen虽然也有关于爱情的桥段,但最终拯救了ANNA的并不是爱情,而是姐妹之情,这种对于同伴力量的认同会非常打动这一年龄阶段小观众的内心,因为他们正处在一个“爸爸妈妈很重要但我不一定需要每时每刻看到他们(影片中爸爸妈妈海难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对男女开始有意识并知道婚姻恋爱大概是怎么回事,但那依旧不是我生活的主旋律;小伙伴们对我而言很重要,尤其是同性小伙伴”的阶段,如此契合孩子们的内心需求,笔者甚至怀疑FROZEN的编剧研修过儿童发展心理学呢!

(完)

相关阅读

{{ post.traffic }} {{ post.title }}

{{ post.title }}

{{ post.user.nickname }} | {{ post.createdDate }}

{{ post.summ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