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现代汉语词典》中ldquo完美rdquo的定义是:完备美好;没有缺陷/p pnbsp/p p经典精神分析会把那些顽固、吝啬、苛刻以及追求完美的人格特质与性心理发展阶段中的肛门期联结起来。他们由于俄狄浦斯期的阉割焦虑,而退行到相对安全的肛门期。他们的自我使用着情感隔离、理智化、反向形成、抵消和置换的防御机制,以便使内化了的严厉超我和寻求本能快乐的本我之间做适当的妥协。强迫性的一丝不苟或追求完美被理解为,用来抵抗潜藏的对肛门粪便及其衍生物吸引的深层渴望。他们通常对表达愤怒和攻击有着极大的困难,这通常被理解为,和早期排便训练时与母亲之间对于粪便这一创造物的权力对抗有关。/p pnbsp/p p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他们。/p pnbsp/p pstrong在童年时期,他们可能很少感受到父母的疼爱,觉得受到忽视,至少是不够重视。于是,成年后,他们对自己通常有着强烈的自我怀疑。/strong/p pnbsp/p p他们的内心深深地渴望着依赖,但是依赖总是和焦虑和恐惧联系在一起。对方越好,对方越是不可替代,焦虑和恐惧就越是加重。如果她不在了怎么办?如果他变卦了怎么办?那就追求独立,追求完美!只要达到一种完美无瑕的境界,最终没有人可以忽视我,我也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我成了我的依赖。问题是,那个可以让我依赖的我,就像挂在驴子面前诱惑它前进的食物一样,永远近在咫尺,但又不可获得。那为什么还要苦苦前进呢?/p pnbsp/p p因为strong获得父母的肯定和认可于孩子而言是那么的重要/strong。可惜的是,对于他们,父母好像永远都是不会满意的,似乎永远在他们的耳边说着,ldquo你不够好。rdquo在中国,需要再加上一句ldquo看看别人家的孩子!rdquo/p pnbsp/p p在这样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童年时,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努力;成年时,他们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他们需要通过在某些领域成为第一,达到极致,进入青史才能感觉到被爱和赞美。可悲的是,他们通常又极少满足于自己的任何成就。于是,另一段追求完美的征程又开始了。/p pnbsp/p pstrong马勒将婴儿出生后的二至六个月称作ldquo共生rdquo。在这个时期婴儿感觉与母亲是全能融合的,那会产生一种完美自体的经验。但是随着之后ldquo分离和个体化rdquo的到来,婴儿一方面会有自主的快乐,但是另一方面他会渐渐意识到母亲是独立的,她不是自己的一部分,也不是自己创造出。这个时候,分离的丧失的痛苦油然而生。/strong虽然我们可能再也无法回去,但是那个全能、融合、无缺、完美的状态始终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当我们受到外部的创伤或是内部的冲突时。/p pnbsp/p pstrong牛津词典中ldquo完美(Perfect)rdquo的定义是:/strong/p pnbsp/p p1. 拥有所有必需或可取的元素、品质或特性;成为尽可能的好。/p p2. 在相应条件或质量下没有任何瑕疵或缺陷;没有缺陷。/p p3. 精准无误;精确。/p p4. 对某人或事相当合适;恰好helliphellip/p pnbsp/p pnbsp/p p与之前绝对式的定义不同的是,第4条是相对式的,它考虑到了人或事,也考虑到了对于主体人或事的匹配,也就是这里所说的ldquo合适rdquo。恰到好处,而非追求无瑕。这总让人想到温尼科特的ldquo足够好的母亲rdquo。ldquo足够好rdquo相对于ldquo完美rdquo,那是允许误差,允许未知,允许商讨的状态。就像卢浮宫内ldquo断臂的维纳斯ldquo,她的断臂给了观者想象的空间。正是这个物理空间的缺失与想象空间的补足,让观者与艺术品有了交互与合作的可能,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每个观者心中的独特创造。/p pnbsp/p pnbsp/p p对于人的完美,我把它定义为:经过艰辛地努力,你成为可以自己定义的那个人。/p pnbsp/p p我们从一出生或者还没出生就已经存在于很多系统:语言的、文化的、社会的等等等等,而且我们还有一个有很多需要的身体。它们无疑会对ldquo我是谁rdquo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他们都在阻止我们成为我们自己,他们也在帮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p pnbsp/p p这里所说的ldquo努力ldquo指的是观察和言说(而非除去)这些附着在我们身上的系统。像精神分析的过程一般,这个ldquo努力rdquo充满着希望和恐惧。我们希望自己理解和被理解,我们也恐惧自己理解和被理解。显然,这需要rdquo经过艰辛ldquo。/p pnbsp/p p最终,我们可以进入那个最初的我,也可以进入那个语言系统的我,也可以进入那个文化系统的我,也可以进入那个社会系统的我,可以进入任何状态下的我,也可以不进入任何一个我。/p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