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 / 文章详情

石振宇:父母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社会喜欢的样子


2015-06-19 石振宇 亲子教育

石振宇:父母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社会喜欢的样子


在开始讨论亲子关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的是目前中国的家庭结构。在我的研究中,我认为中国的家庭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影响着儿童成长的特点:


非常重视子嗣,重视垂直关系胜于平行关系。通俗点讲就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要重于夫妻之间的关系,而西方的家庭结构是截然相反的。中国的这种关系结构其实在文化形态方面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如今实行计划生育的社会背景下,人口结构呈倒三角形,独生子女很可能面临着两个大人及四个老人的注意力,导致家庭成员的关注点往往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状况也就使得孩子往往会成为一个家庭斗争的焦点。


家庭成员的高焦虑水平往往也导致孩子的焦虑水平提高。由于中国刚刚经历过部分战争及民族动荡,存在于祖辈的焦虑感比较高,这种焦虑很有可能传递给属于家庭第三代的孩子们。


在中国的部分地区,地域文化导致孩子对于母亲的依恋程度非常高,导致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关系的过分粘连。在这种情况下,当有些母亲自身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差,她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便会时常感受到焦虑和内疚。她会找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孩子去排遣这种焦虑的情绪,而如果家庭中还同时存在其他诸如祖辈、夫妻之间的问题,这些矛盾在这种过度紧密的家庭关系中就很容易激化,而孩子也很难从完成应有的从家庭的解离,不能收获独立性。


在分析完中国的家庭结构后,就来谈谈现在每一位父母都格外关心的教育话题。很多孩子的父母问我,他们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是对孩子有利的。我觉得大家首先要认识到:孩子的教育发展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无论早教或不早教,最先要考虑的是孩子的兴趣。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多去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TA的性格与特点,按照TA自然发展的方向来因材施教,而不是去关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精英人才,然后把社会的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因为,往往社会的需求是与孩子的兴趣存在冲突的。在我接触的不少个案中,孩子自身的兴趣存在于类似于表演、艺术等方面,而父母却要强迫他们去学习奥数等看起来有利于升学发展的东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找不到动力,最后导致了抑郁。


如果孩子确实在某些方面拥有天赋,并且他表现出很大的兴趣,那么家长应该给予一些早期的引导。更要强调的是:其实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就好比我们经常会发现年幼孩子喜欢撕纸,其实这是一个手眼协调的学习过程;孩童在疯跑的时候,他的大脑也在不断地训练行走技能。所以更多时候我们不应该对于孩童的行为进行阻止,只能说是因势利导地去进行教育。


同时,孩子还有一种很有效的学习能力,就是社交学习。社交是人被天生赋予的能力,所以孩子和朋友之间的玩耍其实是对于他最好的情商和人际交往的训练。所以请不要禁止孩子在外面与同龄人的玩耍,而是可以通过对孩童社交行为的积极观察,发现孩子的性格,从而在其他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


早教的核心在于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去管理。你必须知道,最早的教育者是父母自己。父母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社会喜欢的样子,而是去发现、挖掘孩子的潜能与资历并进行引导,去享受和孩子一同成长的过程。这才是和谐的早期教育。


(完)

相关阅读

{{ post.traffic }} {{ post.title }}

{{ post.title }}

{{ post.user.nickname }} | {{ post.createdDate }}

{{ post.summ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