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 / 文章详情

杜亚松:让孩子参加英语补习不如去草地上打滚


2015-05-08 杜亚松 亲子教育

杜亚松:让孩子参加英语补习不如去草地上打滚

采访 ❉侯博文

 

儿童与亲子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相信很多家长或者未来将要成为家长的人们对于儿童的教育以及心理问题存在着很多的疑问。

 

怎么判断我的孩子有没有心理疾病?孩子生一个好还是两个好?应该几岁让孩子学英语?孩子经常玩ipad好吗?那么多早教机构该如何取舍?……

 

带着这些最常见的疑问,糖心理小编来到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采访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方面的专家,杜亚松教授。



杜亚松,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擅长儿童和青少年行为障碍、学习困难、发育性障碍等各种精神障碍。长期从事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上海申康医院管理中心、国家科技部十五公关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等研究项目。与多个国外一流大学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研究。发表论文150余篇。

 

杜亚松教授对于小编的疑问逐一进行了细心的解答,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与治疗的现状,以及亲自教育、家长育儿等话题,以下是对于杜教授回答的一些简单的整理。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Q:“我们国家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吗?”

A:“非常严重。孩子进入幼儿园都要考试,压力能不大吗?”

 

当初毕业后分配工作,我选择了精神科医生,工作三年后在门诊遇到了一个13岁的男孩子一直用手肘敲墙,就不清楚到底是什么病,最后白天看门诊晚上查书,才找到原来这个病属于抽动障碍,然后就对于儿童这方面有一点兴趣,后来考研究生就报名儿童、青少年方面的精神科,考上研究生也算实现了这一愿望。

 

儿童精神疾病问题非常严重,现在儿童患有精神问题的比例在16%20%,将近五分之一的孩子会有睡眠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多动症、睡眠问题、气质问题等,现在还是属于很突出的一个问题。

 

至于为什么那么严重,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它与很多方面有关。第一,现在科普工作越来越好了,大家越来越学会考虑吃饱穿好以外的问题了,就有更多的人会选择治病就医,而不是单纯地认为有些孩子只是不听话、调皮等;第二,孩子的心理变化跟社会有关,比如留守儿童,居住环境差、跨领域家庭的环境对于儿童都会有很大的影响;第三是独生子女的问题,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认识偏差,认为独生子女一定有问题,大多数独生子女会面临来自于家长、祖辈的压力。

 

第四就是现在孩子升学的压力,现在儿童入幼儿园都要进行考试,06岁的儿童都需要学会算十几加十几等于多少、还要回答“超市买东西怎样能够便宜”的问题,这些都是压力,而对于家长来说,能不能买到学区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也是对于家长的压力;还有就是父母职业的竞争也会影响到教养孩子的方式,比如妈妈在职场有很好的职位,但是生孩子之后如果一年内不去工作很可能职位就难保了,所以为了工作就需要把孩子交给祖辈,那就是个问题,所以今年有人大代表提议产假休假调整至3年,这样的话孩子可以很顺利地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前3年,之后进入幼儿园接受学习,就会尽量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这就是来自父母的压力,传递给了孩子;当然还有遗传学的问题,很多疾病也有一些遗传因素。

 

 

Q:“现在是不是还有很多人对于精神疾病有很大的偏见?”

A:“当然有偏见,偏到天上去了!”

 

对于精神疾病的偏见,就是对于精神医疗以及精神病患者的一种偏见,学术上叫做病耻感。就像以前的人患了结核病、性病、艾滋病,都被不公正对待过。病耻感是社会的问题,什么时候人们能够接纳抑郁症,认为抑郁症和一般疾病差不多了社会就进步了。

 

那如果有家长带着孩子到我这里来确实被诊断出什么问题了,而家长本身不愿意接受自己孩子有什么精神问题,例如多动症,我一般首先告诉家长,孩子换了多动症会影响各方面功能,比如对于学习就会有很大影响,治疗不治疗是家长的自由,但是我给你建议,如果不干预,将来升学就有困难,以后选择职业等都会受到影响,最终家长还是会选择接受治疗,得到应有的帮助的。

 

 

Q:“如何看待现在很多非医学人员从事心理咨询行业?”

A:“好事!”

 

我们国家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最多只有200个。13亿人口,4亿儿童青少年,只有200个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科医生,上海一个城市有十几个,已经算很多了;而美国4000个儿童对应一位儿童精神科医生,这就是差距。所以这方面还是很缺人才的,心理咨询师就是很好的资源补充。

 

但咨询师首先要接受严格的训练,如果不了解这一方面,还是没办法帮助别人。比如咨询师自己都搞不清什么是多动症,怎么给别人判断是不是多动症呢?

 

数量上来说,2002年实施的上海市心理咨询师考试到了现在已经很多人拿到了咨询师证书,已有的咨询师已经给大众解决了不少的问题,包括电视节目也经常请心理专家去参与,如果以后类似于城管、警察等行业都有心理咨询师的加入就会更好。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问题,比如有些不靠谱乱说话的,动不动给一些指导性的东西,所以对于心理咨询师的训练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督导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管理上也要加强规范。

 

▋对于父母育儿的看法与建议

 

Q:“单独二胎政策会不会对现在的情况带来什么影响?”

A:“最重要的还是家长的教育理念。”

 

本身独生子女其实也没有收到很大的伤害,很多都是父母在理念上的改变而产生的影响,不是政策的问题。无论是两个孩子还是一个孩子,改变的只是家长在每个孩子身上投入的关注程度的变化,对于孩子本身其实影响不大。但是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同胞竞争的问题,比如武汉就有一个小姑娘以死要挟妈妈做流产手术,在小的问题上就是类似于几个孩子一起抢东西吃的现象。

 

那么家长应处理好自己多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正常情况下一对夫妻的几个孩子年龄之间差别应该不大,往往都是小打小闹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父母教育理念,以及如何将教育理念实施在教育的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家长积极引导哥哥发现自己拥有一个漂亮的妹妹也是很开心的事,同时告诉妹妹自己有一个可以照顾自己的哥哥是很幸福的,这样就可以加强兄妹之间的情感联系。

 

关于育儿这方面,很多网站、书籍都可以查询相关的育儿知识,以及很多医院也提供专业解答。知识很重要,不然爸妈都不懂怎么带小孩,一生完孩子就不理孩子,做自己的事当然是不可取的,而新生儿是最需要家长经常性的语言、抚摸上的关爱的。

 

 

Q:“早教学英语好吗?”

A:“孩子6岁前不适合学英语。”

 

6岁以前的儿童不主张去外语学习,因为孩子还在母语发展阶段,等到6岁之后母语学习成熟了,学会与人交流了,自然可以有学习外语的能力,而且目前很多孩子也不具备学外语的环境,家长并不会在家和孩子说外语。

 

 

Q:“那除了外语类的早教机构怎么样呢?”

A:“上那么多早教班还不如带着孩子去草地上打滚来得好。”

 

至于其他的很多运动类、音乐类早教机构的流行,主要还是国家的导向问题,之前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拿证书加分,现在基本上这种政策都取消了,那么比如家长让孩子学习围棋要求必须下出多少级,有必要吗?学下围棋是一种学习,学习在草地上打滚也是学习,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身体协调性,还可以接触花草、观察毛毛虫,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比下围棋考证书要有意义得多,那怎么没有打滚班呢?主要还是功利导向的问题,家长花了大价钱买了钢琴抬回家,孩子弹了一段时间说没兴趣了,你能怎么办呢?

 

 

Q:“孩子一直在家看电视、ipad有益处吗?”

A:“孩子的成长更需要与社会接触。”

 

孩子应该接触社会,而不是限制在家里。3岁之前的孩子多数时间是在探究未知的世界,比如当几个月的孩子能够发现白纸和黄纸有区别时,就是思维活跃的体现,那这种聪明怎么来的呢,我想一定不是ipad可以做到的,一定是通过接触获得的知识。有些孩子很聪明,去了超市会识别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而有的孩子只会说“妈妈,给我买巧克力”,那就是孩子发展的区别。3岁之后孩子就要学习与人交往,就需要去幼儿园,去学习如何帮助别人,去学习如何获得称赞等,如果待在家里整天看电视,就可能学不会与人交往的技能。到了孩子长大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可能根源就是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

 

3岁之后呢,3岁的孩子有这些特点:第一,有自我意识了,比如孩子能够意识到“我会走路了”,“我会自己穿衣服、挑衣服了”;第二,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基本具备了,有交流的能力了;第三,从依恋的角度来说,应该到了开始脱离母亲的年龄。基于这些考虑,3岁是进入幼儿园的最佳时期,除非迫不得已,3岁之前最好在家里看护,而3岁之后呢就可以进入幼儿园学习和更多的人交流。

 

很多的问题还是在教育理念上,比如05年我在曼谷看到了一个报纸说当时的一个游戏“魔兽”,泰国政府禁止16岁以下的孩子玩这个游戏,然后回国我就发现中国的报纸说有160万人在玩这个游戏,报纸上还是一种褒扬的措辞,我就在想到底是曼谷说得对还是国内说得对。这就是对于同一件事两个国家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现在我们国家有3700万的宅男宅女,这些人就每天窝在家里无所事事,我想和儿童的经历是很有关系的。

 

 

采访之余,杜教授给我们阅览了由他主编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模式干预》一书,书中就专业的角度解释了什么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并详细为家长、老师提供了对待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一些方法和理念。

 

儿童的身心健康是个格外受关注的话题,现在的家长除了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外,还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努力呵护孩子的心灵健康。

(完)

相关阅读

{{ post.traffic }} {{ post.title }}

{{ post.title }}

{{ post.user.nickname }} | {{ post.createdDate }}

{{ post.summ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