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 / 文章详情

试论聚焦的空间与中国古典艺术之空白哲学


2016-11-19 吴科英

摘要:聚焦取向咨询起源于尤因·简德林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工作,着重于和来访者的体会进行工作。腾出空间是经典聚焦六步的第一步,并且空间在整个聚焦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要。中国古典艺术在中国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情绪情感的表达及调节的作用,古典艺术中很重要的空白理论,存在着深远的中国哲学基础。本文试论两者之间的相近之处,并探索理解这一关联于中国聚焦取向治疗的本土化发展的意义。

 

关键字:聚焦艺术
空间空白哲学

一、研究意义

艺术是从古至今人们表达、创造所思所感的活动形式,其功能除了记录、传播之外,对于人们的情志抒发,有非常好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帮助古今许多人获得一种心灵上的自由。

现代心理治疗起源于西方,自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开始将谈话治疗作为一门重要的身心健康工具至今,不过百来年的历史。虽远不及艺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意义来得久远,但有着更重要的现代意义。

思考中国古典艺术形式与心理治疗技术之间的共通之处,将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并发展心理治疗技术。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更为适应性的变化,这是心理治疗技术本身也面临的状况。

本人在聚焦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因个人对艺术的兴趣体验,而不断地体会到聚焦技术与中国古典艺术的共通之处,于疗愈心灵的意义,不在一二。

撰写此文,仅就聚焦中空间的技术与中国古典艺术的空间工作进行探讨,望能推进聚焦技术的本土化发展。

二、同为身心健康之用的聚焦疗法和中国古典艺术

起源于心理健康研究因素的聚焦疗法

聚焦取向治疗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是罗杰斯与芝加哥大学咨询中心的同事们共同工作的成功。

在研究成功面询的疗效因子时,罗杰斯和他的同事发现:治疗中最重要的是治疗师对待来访者的态度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治疗师不对来访者做任何评判并接纳重视来访者,同时表现出真诚,这些是治疗产生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成为之后成功治疗的核心条件[1]。但是,除此之外,来访者自我实现以及解决问题的内在倾向也非常重要,这个内在倾向推动他们不断前进[2]。而聚焦取向的观点认为只要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有互动,无论程度如何,都会有助于他们的自我体验[3]。在这种互动之间,来访者的内化能力,他们与自身联结的过程,非常重要,这就是聚焦治疗取向中更多关注来访者体验的来源。

罗杰斯的同事,尤因·简德林(Eugence
Gendlin
)从自身的哲学背景出发,关注人们对世界的体验与大脑中的定义和理解的联结过程。于是,简德林和罗杰斯小组的成员继续记录及研究大量的面询过程,结果证实:除了核心条件的存在外,重要的不是治疗师的理论或来访者谈论的内容,而是他们的谈话方式
[4]

带着这样的发现,他们进一步了解到:咨询有效的来访者可能在咨询中更直接地接触感受到体验[5]。外向的来访者只会格外关注故事的叙述,而忽略当下的感受或讲故事带来的感觉。类似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喜欢分析情景的来访者身上,他们不谈自身的感觉。感性的来访者可以无须与感觉接触而立即激活以往的情绪,这些情况下缺乏的是与当下感觉体验的亲密接触,尤其是全面整体的接触。

因此,简德林和同事尝试在临床心理治疗中引导来访者能够学习关注他们自己的感受,使那些本来难以好转的来访者重新获得心理健康。之后,这些临床心理咨询尝试与经验得到了总结,发展出聚焦六阶段来协助来访者和受训者能够更好地把握聚焦这一过程,聚焦于是产生了。

这六个阶段分别是:“腾出空间”(clearing
a space
)、“体会”(felt sense)、“获得把手”(handle)、“交互感应”(resonating)、“叩问”(asking)、“接纳”(receiving)

尽管聚焦取向的临床发现,仅仅是这个六步是有局限性的,不能涵盖各种复杂的情况,但是对空间的工作,依然是经典聚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一步。

身心修养的中国古典艺术

众所周知,在人类以来的历史中,艺术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人类活动。

人文艺术所追求的是表达人类对于真实世界的主观感受,将真实世界进行阐述,将我们的内部体验转化为可触及的形式,并对真实世界加以评论,进行判断和评估。

艺术承担着一定的目的和功能,它可以:(1)进行记录;(2)提供视觉或其他形式的感受;(3)揭示形而上学或精神真理;(4)帮助人们以崭新和创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6]

艺术也实实在在地产生了许多功能:(1)享受,(2)政治和社会评论,(3)治疗,(4)工艺样品[7]。这些功能使人们逃离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愉悦的感受,并且将我们置身于社会背景中。

对于艺术的功能,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早有比较多的论述。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教育文人们这几点统统都要,没有“艺”,则人生枯燥了[8]。其中的“艺”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而“礼”包括了哲学、政治、教育、社会的所有文化,而现在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孔子又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古代所谓的诗,就包含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等,“兴于诗”强调的是,所兴的是人的情感,人都有情感,如果压抑在内心,要变成病态心理,所以一定要发挥
[9]。这还不够,孔子在《论语·阳货》中重点谈到了艺术的功能:“诗可以兴, 可以群, 可以观,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即,可以排解情感,可以得到很多道理,可以合群、调整心境、以文会友,可以发牢骚,有乐观的态度,可以近一点则孝顺父母,远一点就对国家有贡献[10]

由此教育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文人,一直都将艺术作为一种修养,并传承至今。中国的诗书琴画等等,也都由于各种人才的投入,发展得异常瑰丽多彩。不得不说,对个人而言,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修养身心的作用。

三、聚焦中空间的工作

腾出空间的具体工作

聚焦开始,聚焦者可以问自己:“我感觉如何?是什么事情困扰着我当下?”保持平和的心态倾听,将那些让自己当下不安的事情列出来,然后保持一定的距离,直到自己感觉良好[11]

腾出空间的做法、需要的时间,因人而异。

腾出空间于聚焦工作开始的意义

腾出空间的意义,有些像是打扫房间,为聚焦的过程营造一个积极的心理环境,调整身心,以利于接下来的步骤顺利进行。同时,腾出空间的过程,也使得聚焦者得以和问题保持适当的距离,不沉浸其中,但是同时也不是逃避、忽视或者压抑。腾出空间的步骤,也会让聚焦者获得一个良好的感觉,这个良好的感觉让他有能力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12]

这样的过程,身体感觉完整而健康,不成为问题和烦恼的化身,只是让问题停留,而不是被它们压倒,修整之后身体就可以为新的方法做好了准备。就像是走了许久,背着自己都不清楚的包袱,这个时候把包袱检查一下,放下来。

然后在这个巨大的空间里,聚焦者获得了足够的距离、感觉、准备、好的感受来处理面对的事情。

聚焦关系及过程中的虚拟空间

除了“腾出空间”这本身包含在聚焦的步骤中的“空间”,聚焦的陪伴关系及过程中也处处体现了空间在聚焦中的作用。

聚焦者的体验,在陪伴者的在场下开始,聚焦者与陪伴者二人的工作关系给聚焦者的体验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稳定、有陪伴的关系空间,这是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这一空间,成为聚焦的整个工作的过程的背景,使得聚焦者当下处理的困扰、事件、感受、情绪,有了可以工作的距离。

聚焦者在聚焦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与感受或者情绪太近、掉进去、太远、感觉不到等等的状况,陪伴者会时刻注意着聚焦者和自己工作的主题之间的关系,通过合适的陪伴引导,帮助聚焦者重新获得工作的空间,回到在场、与自己稳定连接的状态,继续进行聚焦的过程。

即使是一个人的聚焦,当聚焦者开始进行聚焦的时候,聚焦者进入到一个返身关照自我感受的状态,其空间便已产生,这一空间不是有形的,可以清楚描绘的,而是聚焦者与其感受之间的,可以工作的内部心理空间。

“所有不好的感受就是一种向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潜能,如果你给它一个空间,它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13]

所以,空间对于聚焦来说,是贯穿始终的。获得空间既是聚焦工作的开始,也是聚焦工作的根基。空间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意义,而是实实在在地帮助聚焦技术修复人的感受、流动人的情感情绪、呈现事件的暗在、获得整体性的意义,从而个体与自身得以重新联结。空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古典艺术的空白哲学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的体现

“空白”在我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中国古代文论中虽未明确提出过“空白”这一概念, 但诸多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的言论的确都言中了空白的无限蕴藉。

艺术空白便是创作者自我活动的空间。所谓“空白” , 是指由作者创造出的艺术实境所拓展的审美想象空间, 其中蕴含着言外之意, 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 属于文学作品的意境结构范畴。

古代书法艺术讲究空间布白之美, 把笔墨和空白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形成字外之奇, 也即强调通过有形的字引起人们的联想, 从而形成字外之意境[14]

国画很注意发挥空白的妙用, “有形为实, 无形为虚”
。有画部分和空白部分的结合, 能使空白之处产生无形之画, 这样就能做到无画而有画, 使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 亦即画外之画。从而产生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生动景象
[15]。如八大山人的画,往往画一鸟、一荷、一鱼等等,满腹皆空,但活意盎然。画史上的简笔画,其实就是造空的手段。

戏剧表演艺术中的“空白”, 其表现力更为突出, 舞台上的道具布景, 大多靠演员的手势和动作来虚拟, 但通过引导观众想象, 却能产生使人超乎真实之外, 如入画中的美感[16]

中国古代音乐更是强调在乐曲有形的音色之外,传递着乐人的情感,而在曲内,也时常留出停顿,让声音有足够的空间来回荡。甚至,古琴曲的弹奏,左手在右手没有拨弦的状态下继续沿着丝线游走,遇到空气依然可以发出细细的音,这个声音,足够安静的时候就可以听到。

而中国古代的围棋艺术,则不仅要做实的功夫,还要做虚的功夫。

艺术空白使艺术画面具有丰富的启发性、暗示性, 从而为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古典艺术中空白的哲学基础

中国艺术中的空白,其实就是一个灵动的空间。关于这个灵动的空间的哲学理论,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中国的古代哲学中。

第一次明确提出与“空白”相关的词语“有无相生”的是老子。老子认为“有”和“无”是互相生成, 相互成就的:“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17]老子明确的提出了他的宇宙生成观, 认为世界的本原应为“道”, 而“道”是无与有的统一, 其特点是空虚而又能产生万物。老子认为有名有形的万物必定要以无名无形的“道”作为其根源。而“道”的最大特点就是“虚无”, 也即“无”才是天下万物的最后本质:“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18]即宇宙万物都是的统一,“的统一,“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 《庄子·
秋水》中说:“可以言论者, 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 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 意之所不能察致者, 不期精粗焉。”
[19]认为语言与意会无法掌握道,
道蕴藏在万事万物之中, 当它作为审美对象与艺术创作对象时, 便是其中只可神会的意蕴。庄子明确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
[20]的观点。

所以,艺术上的的至高境界――传达语言所无法传达的内容和意义,也就是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也。“无言”之美, 所要追求的也就是“无言无意”的审美境界,即通过“言意之表”进入一种“无言无意”的空白世界。

古典艺术的空白哲学,符合道家的虚实、阴阳之道,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

五、聚焦的空间与中国古典艺术空白哲学相近之处

“空”——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

聚焦取向心理治疗的基础,便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和简德林研究发现,人们对于当下处境的整体的感受的亲密接触,可以促进其内部的改变。因此,聚焦取向治疗集中关注一种叫做“体会”的特殊感觉,获得体会帮助聚焦者逐渐清晰自己所处的困境中真实的感受,并且升起对于困扰的新的意识。聚焦强调,“身体是潜意识”,即身体具有一种导向性的感应,“知道”每一个情境的整体情况。在聚焦中,聚焦者不仅仅局限于对那些复杂的情绪或对当下情境的表述,而是会进一步深入,获得对情境以及对情境的感觉,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聚焦,便是与整体一起工作的。这个整体性工作,是以空间的存在为基础的。只有在一个完整的空间中,才能够获得对于整体的情境及感觉的体会。

而中国古典艺术中的空白,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世界感知的整体观。不仅仅感受到这个世界有形的物质,也感受到有形之外的无形,并且将对无形的知觉纳入到其艺术表现的形式之中,传递给观看、欣赏、阅读等的接收者。

“空”——促进虚实相生的动态过程

聚焦的过程,会发生“暗在”到“明在”的变化。即,身体在思维、记忆以及熟悉的情绪之下,感应到一些“模糊区域”,这些模糊区域,会转变成可以被接受的意识,在聚焦的空间里面会发生这样的一种动态过程。同时,这种“暗在”向“明在”的转换,也继续在促进着聚焦者内部感受“暗在”的新的生成,它不是一个仅仅单向的输出,而是一个当下不断生成的过程。

中国古典艺术的空白,充分地表达了艺术家含蓄而内隐的情感,与“实”的部分相合相生,将整个作品的情感表达呈现。而欣赏者,又往往依据自己的个人体验与情感,对于艺术作品的呈现发生着内在的感受的生成,不仅仅是对于作品作者“实”的部分,如线条、笔墨、声音等等的欣赏,也接收着留白、节奏中的空档等等“虚”的部分的体会,从而有自己的感觉加工,形成自己的审美过程。

所以,无论是聚焦在空间中的体会生成、还是中国古典艺术空白的表现与欣赏,都促进了一个虚实相生的动态过程,而完成了整个的感受性的活动。

延伸的思考:理解中国古典艺术空白哲学对聚焦技术在中国心理治疗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聚焦虽然是由西方心理学家创设的心理治疗技术,但是其中蕴含的哲学意义、身心合一的观点,与中国这个素来有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哲学思想的国度,有着非常相近、一致的哲学基础。这种一致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接受、学习运用聚焦的技术,从而帮助人们处理日常的情绪困扰,或者推进临床心理治疗的过程。

而了解中国古典艺术的空白哲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模式、审美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古典艺术曾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寄托和表达着中国人的情绪情感,承担了一定的心理保健的作用,之所以可以成为这样一种通道,与古典艺术本身所蕴含的哲学在中国人文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理解这个部分,并且将其哲学基础运用到对聚焦技术的推广阐述之中,或者结合中国古典艺术的方式,发展新的聚焦工作的载体、方式,也必然可以运用聚焦更好的帮助到浸淫在古老文化之中的国人。  

 

参考文献

1.(美)简德林(GendinE.T.)著;王一甫译.《聚焦心理——生命自觉之道》[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6

2.(英)帕顿(PurtonC.)著;罗希译.《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8

3.(美)康奈尔(CornellA.W.)著;吉莉译.《聚焦: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5

4. 南怀瑾著.《南怀瑾选集.(第一卷)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

5. 陈鼓应著.老子译注及评价[ M] .北京:中华书局,1984.52016.1重印)

6. 陈鼓应著.庄子今注今译[ M] .北京:中华书局,1983.42016.4重印)

7. 景怀宇.《“空白”之艺术解析与哲学思辨》[J].艺术评论 2011(8)

8. 腾驰.《试论“空白”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渊源》[A].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817

9. 尹莉莉.《中国艺术的哲学精神——灵动的空间》[J].东京文学,20112

10. 张训铭.《浅论中国画“空白”艺术的哲学渊源》[J].金田 2015(11)

 

 


[1](英)帕顿(PurtonC.)著;罗希译.《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8,第2页。

[2] (英)帕顿(PurtonC.)著;罗希译.《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8,第2页。

[3] (英)帕顿(PurtonC.)著;罗希译.《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8,第2页。

[4](英)帕顿(PurtonC.)著;罗希译.《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8,第4页。

[5](英)帕顿(PurtonC.)著;罗希译.《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8,第8页。

[6](美)丹尼斯·J·斯波勒著;史梦阳译.《感知艺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4,第18页。

[7](美)丹尼斯·J·斯波勒著;史梦阳译.《感知艺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4,第19页。

[8]南怀瑾著.《南怀瑾选集.(第一卷)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第276页。

[9]怀瑾著.《南怀瑾选集.(第一卷)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第338页。

[10]南怀瑾著.《南怀瑾选集.(第一卷)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第689页。

[11](美)简德林(GendinE.T.)著;王一甫译.《聚焦心理——生命自觉之道》[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6,第47页。

[12] (美)简德林(GendinE.T.)著;王一甫译.《聚焦心理——生命自觉之道》[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6,第63页。

[13](美)简德林(GendinE.T.)著;王一甫译.《聚焦心理——生命自觉之道》[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6,第68页。

[14]腾驰.《试论“空白”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渊源》[A].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817

[15]腾驰.《试论“空白”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渊源》[A].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817

[16]腾驰.《试论“空白”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渊源》[A].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817

[17]陈鼓应著.老子译注及评价[ M] .北京:中华书局,1984.52016.1重印),第60

[18]陈鼓应著.老子译注及评价[ M] .北京:中华书局,1984.52016.1重印),第217

[19]陈鼓应著.庄子今注今译[ M] .北京:中华书局,1983.42016.4重印),第441.

[20]陈鼓应著.庄子今注今译[ M] .北京:中华书局,1983.42016.4重印),第773.

(完)

相关阅读

{{ post.traffic }} {{ post.title }}

{{ post.title }}

{{ post.user.nickname }} | {{ post.createdDate }}

{{ post.summ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