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 / 文章详情

晴空:临终关怀


2016-03-16 孙培丽

走着,走着,当你还没有准备好与这个世界、与自己彻底告别时死神已向你发下了请帖——一去不回的请帖。算算自己还剩下多长的路程,还有多少未尽的心愿,这段路程介入心理援助就叫临终关怀。

 

犹记几年前在北大参加中美英搞得一个督导班培训时,我们班有一个新加坡专做临终关怀的博士,他晚上给我们开小灶讲了他做临终关怀的一些感受。记得很清楚的是他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在线段的后半段点了个点,说人在这里被查出了不治之症,然后把这个点往后延伸,至于能延伸多长,也就是生命还有几年,这段时间是不确定的,它的长度,它的质量,都是临终关怀的内容。当时我是挺受震颤的,是啊,有的人查出病几天就死了;有的人能过好几年;甚至有的人还能莫名其妙的克服了癌细胞,又好了。还有最后这段时间过的质量如何,是否有机会完成一些最后的心愿,不带遗憾离开?怀着对生命的最后敬畏,这段路程其实我们可以做很多事,让一个生命——我们的亲人,带着尊严、欣喜,满足的离开,与这个世界、与亲人,跟自己彻底告别。

当时我们那个新加坡同学告诉我们在新加坡临终关怀特别受到重视,做的也非常好。他还讲了自己的故事,让我们特别伤感和感动。他父亲查出了非常严重的病,这位同学就请了六个月假专门去陪他这段可能的最后岁月,他爸爸就让他回去上班,说耽误他工作,我们的同学就说:“爸爸,您养育了我42年,难道我6个月也不能陪您吗?”那天晚上他给我们分享以后,同学们都非常伤感和感动,记得有个台湾的同学因母亲的去世一直没能处理好分离创伤甚至当场发作。那次的分享是如此的专业和动情,在处理人世间最绝望、最痛苦,最温暖的生离死别,这么多年来一直还残留在我心里,并深深的震撼着我。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旅途中的风景很重要,离别时的情怀也很重要。据实证调查研究,临终情怀和最后的生命质量和长度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宗教信仰,一个是有意义的爱的联结。

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多认为人生就像一场修行,苦难是功德,内心怀有大爱,能融化一切,所以他们并不在意旅途的风景,也不在意离别的情怀。同时他们也能勘透生死,认为灵魂不灭,或者复活,所以他们也不怕死,也不会在意离别是否还有遗憾。面对死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幸福的,至少心中有永不破灭的幻想,总比生命的灭绝、灰飞烟灭好。

所以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或对生命失去希望的年轻人,或是对来世怀着不灭幻想的人,我总是不想去干预,觉得他们活得挺好的,好好的干嘛要使别人的希望幻灭,把他们打回生活的原形。人生无常,能幸福着就尽量幸福着吧!除非我嫉妒他们,我活在人世间清醒的深渊里,所以要生生的把他们的梦打碎,让他们来世的梦都在今生幻灭。

对于做临终关怀的心理工作者,他们真正要做的是对病人最后时光亲密关系的建设和对死亡的态度。有了好的亲密关系和情感,病人的大脑中会分泌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多巴胺、安多芬等,可以让病人体验到快乐并增强免疫力,能够延长生命和提升生命的质量。所以心理工作者在这方面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的亲属。有时工作对象是病人,帮助他处理分离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态度,要做个人一段时期的、有规律的私人访谈。有时也会在医院做小组,把一些同样都面临死亡的人聚成一个小组围坐,大家一起面对死亡问题,可以避免体验一人上路的感觉;大家还可以彼此交换自己对待死亡的策略虚与态度,相互学习与支持;也可以把小组当作一个容器,释放恐惧与悲伤。

一个国家的人文建设做的如何,对生命离别时的敬畏与尊重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完)

相关阅读

{{ post.traffic }} {{ post.title }}

{{ post.title }}

{{ post.user.nickname }} | {{ post.createdDate }}

{{ post.summ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