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 / 文章详情

“坏”点的妈妈才够好(二)


2015-08-20 石振宇 亲子教育

“坏”点的妈妈才够好(二)

今天,我不想做好妈妈(下)

 

 

 

文/石振宇

本文经作者许可发布,如需转载,请勾搭后台

 

 

  • 对不起,妈妈失约了。

 

妈妈们也许会觉得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让孩子从小就明白:做事要言必信,行必果,切忌不信守诺言。

 

现实会发生:虽然我们很想遵守跟孩子的约定,但生活总有意外发生。阳阳妈妈在给阳阳讲“小红帽”的故事时,忍不住说要买一顶小红帽给阳阳当生日礼物。阳阳生日那天,妈妈给她买了芭比娃娃和蛋糕,可阳阳却说:“妈妈,您说送我小红帽做生日礼物的呀!”妈妈非常惊讶:她没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一句话,竟然被3岁的女儿记在了心里,并且念念不忘。第二天妈妈就为阳阳买回了帽子。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敢轻易在女儿面前许诺什么了,她担心自己忘记或者实现不了,会影响女儿对自己的信任,或者带来其他成长问题。

 

 

石老师认为:父母失约,孩子肯定会感到失望、委屈。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是不懂事而呵斥孩子,不但要允许孩子发牢骚、表示不满,还要向孩子道歉。如果能够挽救,可以错开一个时间段去实现。我们失约的事情对我们可能是普通的小事。可对于孩子来说,这却是一件大事。万一失约发生,若能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不仅是形式上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中获得一种心理安慰:他觉得妈妈真的很在乎他所看重的这件事。这对孩子来说,就是关注胜过说教。如果可能,以其他的方式补偿孩子,孩子更能感受到父母的诚意。得注意的是,妈妈偶尔失约并不是大问题,但如果经常失信于孩子的话,妈妈便要进行反省了。可以看看在自己心里的权重图,孩子、工作所占的权重都底是怎样的。

 

 

  • 宝贝,你看看别的孩子是怎么做的。

 

妈妈们也许会觉得:一个好妈妈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孩子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这时我们要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和放松的心情来对待。

 

现实会发生:虽然我知道不能老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但当有同龄孩子,身上有着和自己孩子差异颇大的习惯特征时,我忍不住指出来告知孩子,让他知道其他人是怎么做的。海伦和琳达是两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天天玩在一起,各有各的个性与行为习惯。这天,两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海伦每用好一支笔便会盖好笔帽,且放回笔盒。而琳达则不管不顾,用完就扔在一旁,任笔滚来滚去。琳达妈妈在一旁看到,想起家里那些干得不能用的笔,心中感叹之余不免对琳达说:“宝贝,你看看海伦,她每用好一支笔都会盖好后放回原处,你再看看你自己是怎么做的?”过了一会,琳达的画纸不小心被撕了一道小口,她放声大哭。此时,琳达的妈妈忍不住又对琳达说:“宝贝,没关系。你看海伦,她的前一幅画被泼了水她都没哭而是重新再画的。现在妈妈帮你粘一下就好了。你和海伦谁哭谁就输了噢。”我想通过海伦刺激一下宝宝,因为她是很喜欢和海伦比赛的。听了妈妈的话后,琳达开始学会盖上笔帽后把画笔并放进盒子收到,并在做好后得意地告诉妈妈:“你看,我都收拾得多整齐啊。”而且,在之后的和海伦一起玩的那段时间里,遇到挫折时虽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始终忍住没有哭出来。

 

石老师认为:关于不要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我们听得很多了。但真正能做到,且内心坦然淡定的人却不多。其实孩子间并非真的不能比,而是要会比、善比。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性,有时通过与其他孩子的比较,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突出之处,从而给他更多空间让他成为自己。认识到自己孩子的特点,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对比也是一种驱动力,驱动孩子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但是这是一种负向的驱动力,在当着孩子进行对比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最重要的是,比较的出发点一定是接受,在父母心里一定是真诚接纳孩子的,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更不要把孩子的缺点和自己联系起来,应当将负向驱动和正向驱动结合起来使用,可以以预期的良性的假设来与批评式、负面的对比进行结合,如案例中的妈妈亦可以说:“你看,我们把笔帽盖好放回去,桌子变得多整洁啊。这样你是家里的干净做出贡献了呀!”

 

  • 原来吓唬很有效

 

妈妈们也许会觉得:吓唬孩子,有时可能会很有效,但也是大人无能的表现:我们对你已经无可奈何,让一种可怕的东西来代替我吧!用这种方式对付孩子,结果要么让孩子莫名其妙地恐惧,要么根本不买账。其实,表扬和鼓励,是最科学、最成功的教育方式。

 

现实会发生:东说西说,讲道理摆事实,孩子都不听,僵持了许久之后,脱口而出的吓唬却出乎意料地管用。安安这一阵子不愿意刷牙,到了刷牙时间总是磨磨蹭蹭地不肯去卫生间。这天,妈妈花了很长时间才将她“请”到了卫生间,又把牙刷强塞至她的手中,可她的手状若无力地就是举不起来刷牙。妈妈要帮她,她却不让,自顾自地对着镜子做鬼脸。妈妈很抓狂,在网上找到一些可怕的龋齿图片,并带到安安面前,吓唬她说:“如果你再不好好刷牙,你的牙齿就便变成这样,到时你的牙又黑又痛,连你最喜欢的巧克力也会也吃不了了。你看看,你的牙齿现在已经有点黑了,你别刷牙算了,就让它们变得像照片上的一样又黑又烂吧。安安听了妈妈的话,张开嘴仔细看看了自己的牙齿,然后乖乖地开始刷牙,而且将妈妈指的那个地方刷了又刷,之后还对妈妈说:“我不要牙齿变黑,我每天都会认真刷牙的。”后来,妈妈又找来一些有关刷牙的绘本与科普书籍读给安安听,以巩固“吓唬”之后取得的成效。

 

石老师认为:每个妈妈都会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百劝不听时,妈妈们都或多或少地吓唬过孩子。并非所有的吓唬都不可取,但“吓唬”孩子时应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让他明白如果他一意孤行,可能会有产生哪些后果,但尽量不要夸大其词、无中生有。很多时候“吓唬”并不是长期有效的,因此在吓唬取得暂时性效果时,应同时跟孩子进行漫长的沟通与改进之路。另外,“竞争期”的孩子,他们容易表现为好胜、好强,同时还特别叛逆。这时,妈妈也可以用巧妙正话反说的方式挑起孩子的好胜心,用激将的方法达到了妈妈想要的效果。教育孩子时其实各种方法都是混合着使用,吓唬也一样,但同样不要用得太多。

 

  • 今天,我以贿赂来解决“争端”。

 

妈妈们也许会觉得: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鼓励,但真正的鼓励来源于内心的赞许和精神上的支持,而绝不是贿赂。虽然从短期来看,贿赂能让孩子产生高度的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让他们变得依赖贿赂。

 

现实会发生:明知道为了让孩子变听话而贿赂他的行为有多么不理智,但我还是偶尔会在超市里用一个冰激凌来换取我安静的、没有压力的购物旅程。曼丽是一个没有耐心的孩子,干什么事老是只有三分钟热度,就拿画画来说,从来都没有认真完整地完成过一篇画。每次,她能认真地勾勒好轮廓,画好线条,可一到涂色时,总只能坚持那么一小会,要么根本不把色涂完,要么就乱图一气。这天,她又画到了涂色阶段,妈妈见她有点不耐烦了,便对她说:“宝贝,如果你今天能好好地完成这副画,把每个颜色都涂得漂漂亮亮,我就给你买上次你想要的那套手指画的颜料。”曼丽对那套手指颜料已想了很久,为此,她终于耐下性子认真地填好了色,并拿到妈妈面前说:“你看,我画好了,画得很认真。”妈妈指着画对曼丽说:“宝贝,这是你有始以来画得最完整的一副画,颜色也涂得很认真,这么美丽的画我们把它贴起来吧。这样耐心地画完一幅画,其实也没那么难对不对?等妈妈买了手指画的颜料后,你也要这样耐心地画画噢。”

 

 

石老师认为:有时候一点点小小的贿赂性奖赏,远比说教一百句管用得多,而且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我们要知道,贿赂或奖赏并非教育目的,是因为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优异,而不是为了控制他的行为才给予的。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有时的确是必要的,但底线是不能将物质与服从妈妈的愿望直接挂钩,把奖赏变成了贿赂。奖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强化正确行为,提升自主性和自觉性,激发孩子的兴趣,而非讨大人的欢心。如果孩子体会到你的奖赏仅仅是为了达到控制他,他就不会珍惜这种奖赏,而奖赏也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孩子进行奖赏的内容和程度也应有所差别,如何时奖赏、奖赏什么、奖赏到什么程度,等等。奖赏之后还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根据经验不断总结和调整,以求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当然,对孩子来说,最好的鼓励来源于内心的赞许和精神上的支持。

 

--------------

作者石振宇:

同济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联合培养博士。

剑桥医院家庭与生物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儿童青少年及成人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关注母婴关系和发展精神病理学,关注智能科技在心理服务中的应用。系统接受过中美精神分析,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家庭治疗,创伤的团体治疗,心身医学培训,短程认知行为干预、EMDR(眼动脱敏创伤治疗)等培训。美国精神分析和动力性精神医学学院会员(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oanalysis and Dynamic Psychiatry)、中美精神分析协会(CAPA)会员、北美儿童发展研究协会(SRCD)会员,亚洲部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组和EMDR组会员。擅长家庭、婚姻、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个人成长、创伤、虐待、家庭治疗。通过平面、网络和电台传播有关家庭、养育和儿童心理健康的公共知识,如《新闻晚报》,世界图书公司《爸爸妈妈在线》,《恩比育儿》等

(完)

相关阅读

{{ post.traffic }} {{ post.title }}

{{ post.title }}

{{ post.user.nickname }} | {{ post.createdDate }}

{{ post.summ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