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来源于知乎上的一个提问
为什么有的人在有过惨痛的经历后选择把不幸施加于他人,而另一些则选择避免让他人经历类似的不幸?
在电影里,好人往往选择让他人不再经历同样或类似的不幸,大反派都是选择把自身经历过的不幸再施加给他人。美剧Criminal Minds里就有很多童年遭受过不幸,长大后把不幸施加于他人的罪犯。
1、什么样的因素促使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
2、如何防止遇上遭受过不幸的人,把不幸施加给他人的情况?
❖ 以下为糖心理的回答
文 ❖ 侯博文@糖心理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先勾搭后台哟!
图 ❖ 网络
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描述、理解、预测、控制。我想这其中最难的一步,也是大多数人最容易遭遇瓶颈的一步就是“理解”。理解并不是单纯地对对方说一句“我很理解你的感受”,而是更深层次的解读,这种解读可以解释为对于对方行为和态度及其决定因素的挖掘和掌握。因此,接受过心理学专业教育的人更容易理解别人,他们相信无论是所谓的“变态杀手”还是“贴心暖男”,都不是他们自己能够决定的,而是由于社会文化、家庭条件、亲友关系等共同影响而决定的,都是事出有因,而不是“不可理喻”或者“无法理解”的。
当然,理解不等同于包容,当一个人触犯了法律时,他仍然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心理学可以对于罪犯的行为作出解释,比如如果某人是梦游时杀人,那么如果能够给出相关的精神科证据的话,该罪犯的刑罚可以相对减轻。理解之后是预测和控制,最可以见到的是题主说的美剧《犯罪心理》中的“犯罪心理侧写”,运用的就是对于连环杀手犯案手法的分析得到关于这名罪犯的行为规律以及性格特征的描绘,并根据这些“解释”做出预测,预测这名罪犯下一步会在哪里下手,或者对什么样的人下手,以此达到最后一步,即“控制”,在这里也就是将凶手捉拿归案。
说了那么多题外话,现在进入正题:经历过不幸,什么样的人会选择将类似的不幸施加于他人之上,什么样的人又选择保护他人?题主的第一个子问题,什么样的因素会影响遭遇不幸的人的行为,也就是前面说的“描述”和“理解”,第二个子问题,如何避免人们将痛苦强加到别人身上,也就是心理学的应用目标,“预测”和“控制”。
▌ 童年经历的确会对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在解释成人行为的时候经常把童年经历考虑在内,而且是重点的分析对象,童年与父亲、母亲以及其他家长和兄弟姐妹的关系都是值得深深剖析的内容。认知与行为学派也强调行为的学习和认知的重要性,这些学习和认知的习得,往往都是童年就产生了的。
以最经典的犯罪心理电影《沉默的羔羊》为例,主人公汉尼拔本身是医学博士,本可以治病救人,却染上了吃人的“恶习”,喜欢折磨别人然后把人的器官做成料理吃掉,在电影中他还积极配合女警员抓捕重要嫌犯,这一切的根源,都在沉默的羔羊第四部中做出了解释,即汉尼拔也有一段坎坷的成长经历:父母都在二战中失去了生命,残忍的德军吃了他最挺爱的妹妹,这是致命的精神创伤,也是汉尼拔后来学会吃人的关键经历。很多人觉得这个电影不如前几部好看,但是懂点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是解释他人格形成的重要作品。具体复杂的人格理论在这里就不多提及了,最关键的是,童年经历有时候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特别是创伤性事件。
▌ “好人”与“坏人”只有一步之差:共情能力
Empathy是很多心理学者和咨询师在很多场合会提及的内容,也属于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它被翻译为共情、同理心,但不同于sympathy同情心。同情是你看到受苦的人觉得可怜,共情是你看到受苦的人你也觉得很痛苦。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看到别人被针扎,你也会感到隐约疼痛,或者看到别人血肉模糊的照片,你会觉得很难受,很痛苦,这就是痛觉层面的共情。
所谓的好人和坏人,也就是题主所说的选择保护别人和给别人施加痛苦的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共情能力的强弱程度。如果你很能够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并感同身受,你当然不会再对他人施加痛苦,因为别人的痛苦会让你更加痛苦。可是人格有缺陷的人,往往也就是共情能力缺失的人,往往不会像你一样对于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有时候他们看到别人的痛苦甚至是一种享受。很多人开玩笑地说,那些变态杀手们“脑袋里是不是缺了根筋”,那么这根筋,往往就是共情能力。
变态杀手杀人的时候往往有仪式,比如汉尼拔蜀黍会把人肉和人体器官做成精致的法式或者日式料理,然后一点点品尝,享受这样的过程。真实的案例则有美国连环杀手Richard Ramirez 喜欢在杀人后在凶案现场留下一个倒转的五角星作为标志。这些杀人的仪式不仅源于对于童年经历回溯的渴望,也源于对于自我能力证明的渴求。
▌ 每一个人格有障碍的人都是折翼的天使
最新上映的《侏罗纪公园》中的暴虐霸王龙为什么那么凶残?主人公恐龙饲养员星爷在电影中做出来解释:它需要通过不断地残杀他人来获得能力的认同。暴虐霸王龙是被人造出来的新物种,从小没有家长的陪伴,饲养员也只是每天定时给它食物,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非常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从小没有家长的引导、没有同伴的影响、没有社会的互动,一生下来就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人格必定有很严重的缺陷。这才导致了它见人就杀见龙就咬的行为。这也是童年经历导致的,在童年成长中,缺乏爱与认同往往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打一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不安全的环境,没有固定的照料者,那么这个孩子的内心肯定是排斥社会的,那么还如何期待他能够理解他人、保护他人?所有的同类对他来说都是敌人。把条件弱化一点,也就是有家庭照料,但是家庭环境非常不安全,不被父母关心或者经常被责备,那就很容易造成孤僻的性格。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认同,那么她就会尝试通过破坏来确认自己的能力,这就类似于电影中恐龙的杀戮那样,比较严重的,可能产生虐待动物的爱好。
--------分割线--------
总结一下,想要培养一个哪怕遭受创伤也可以努力保护别人的人,至少需要做到这几点: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也就是健康的童年成长经历)、共情能力的培养(很多人认为是先天的,其实也是通过成长和教育影响的)、爱和被认同(不过也不能过度,不然会有恋母情结或者其他造成不健康人格的因素产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放下过豪言,给我一打孩子,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你想要的人。意思是任何人的行为和性格都是习得的,是可以培养的。这种观点给我的感受,用一句网络用语来说,真是吓死本宝宝了。这句话放到现在的确存在很多欠缺考虑的因素,但是不失为心理学的一个立足点,毕竟我们在很多程度上可以尝试预测并控制人们的行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