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说:
朋友圈曾经流传过“你个设计师有什么成本”,“你个文案有什么成本”……一时间,各行各业的大家纷纷开始计算自己工作的“成本”。一直被人挑战“收费价格高”的心理咨询师行业,自然也出了这样的文章:你个咨询师有什么成本。
但单雨佳想用她的观点说明,不要来计算我们工作的成本,而希望大家关注我们带来的价值,这,才是我们收费的关键——
文:单雨佳
朋友圈好多人这几天转了这篇文章。我不喜欢这篇文章,原因在哪儿呢?让我们来想一想:
当来访者说“你个咨询师有什么成本?”的时候,TA在讨论什么?
首先,这是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的贬低:“你都没有成本,你为什么收这么高?”对吗?
其次,这句话表达了:“你这个心理咨询师,跟我收这样的费用的价值何在?”
所以,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你用来说服别人付费咨询的理由,永远不是“我的成本”,而是“对你来说心理咨询的价值”。
可以看见这其中的差异吗?
从心理咨询层面来说,第一种叙述,是以“我”的视角进行的,而第二种叙述,是从“你”的角度进行的。
这差异在哪里?
如果一个咨询师在工作中,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来访者会觉得TA可以很好地关注和理解自己吗?诚然,咨询师的自我照顾非常重要,这个有机会我也会详细说。
从经济学原理来说,是什么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呢?成本吗?你去看电影的时候,会考虑:“哦,这部电影投入2亿美金,我要去帮投资人赚回成本”?还是说:“这部电影投资2亿美金,都用在华丽丽的特效上了,我要去看”?
我身边好多朋友喜欢特地跑几公里,去买一杯“XX奶盖”,这些人去买奶盖的时候,考虑的是:“老板开这家店投入100万,所以我要去喝”?还是说:“奶盖味道真好,忍不住想喝”呀?经济学原理,最基础的就说了“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以及“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所以我们知道有个词儿叫“有价无市”。对,你可以给自己的心理咨询定价10000一小节,但是很可能会没有人来咨询。当然也可以有定价为0的咨询(此处不讨论由机构付费,来访者不需要付费的情况),但是定价为0的咨询师的工作量是多少?据我所知,定价为0的咨询师的预约量并不如定价在500-600的咨询师那么多。
这是为什么?
价值。
心理咨询与治疗,与其说是一种利润导向的行业,不如说它是一个价值导向的行业。因为这是一个助人的行业,我们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变得更好,在此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回报。所以这并不是一门生意,但这也意味着,并不是你满怀助人的愿望,就能够产生助人的效果。
与其讨论“为什么有人不愿意付费,而希望和我简单聊聊”,倒不如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人愿意付费来和我做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有些咨询师来说,这个问题很难以回答。但是如果他们拥有以下的经历,这几乎不成为很难的问题:
一,查阅过相关研究
国外有相当多的关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是否有效的研究,比如说同样是论及“时间成本”,Eysenck对经典研究进行重新评价后指出,“心理治疗经过15次访谈所达到的疗效,如果是自发缓解的话,需要2年的时间才能达到”(McNeilly and Howard, 1991)。我有时候也会建议来访者自行查阅相关文献。
二,拥有被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经历
我所认识的绝大多数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因为我认识的绝大部分都是精神分析或者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都曾经有过,或者正在经历“被咨询”的过程。非常遗憾在原帖里面没有看到这个部分,而这,其实是心理咨询师训练的几乎最重要的部分。
1,当你自己通过被心理咨询和治疗,而产生改变,你就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价值有了切实的经验,也就不会因为别人否认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价值而心虚气短甚至生气恼火了。
2,身为咨询师,我们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来了解自己,有个不太确切的比喻是通过这个过程“擦干净我们这面镜子”,这样在照别人的时候,尽可能,只能说尽可能地少被自己的困境局限。
3,这是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学派传承训练的最直接的方法。
三,经历了自己的来访者在咨询中收获到切实地改变的过程
欧文亚龙举例说,有一次他太太看见,他送走了一位女性来访者,太太说:“你的来访者为什么都是金发碧眼的美女?”然后他说:“这正是几个月前,你说非常邋遢的那个人”。
有来访者说:“如果我不坚持咨询,情绪低落会导致我都不能工作,所以虽然咨询费很贵,还是工作的收入来得更多。”也有来访者在经历咨询一段时间之后,换了收入更高的工作,或者获得了原本就该有而一直被自己推脱的晋升机会。
为什么?弗洛伊德说,精神分析,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好的爱与工作的能力。
举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家和万事兴。”如果把我们自己内心的种种不同的力量比喻成一个家庭的话,如果这些力量一个往东一个往西,那你就很难专注地投入工作。
比如说,大家熟悉的拖延症,其实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我内心有个小人说,你应该抓紧时间去做事”,但是另一个小人负责你的行为,就偏偏不开始正经事,而做一堆杂事。
比如女生想减肥,一个小人说:“不可以晚上吃芝士蛋糕了,该去跑步。”而另一个小人说:“我真的很想吃”。
这样的斗争,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如果只是斗争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并不是太大的麻烦,但是如果是与工作和爱有关的大事情呢?
比如有的人很希望在职业上有所成功,但是每一份工作都是做三年跳槽,跳槽换去另一个重新开始的公司,于是十年下来,仍然在做一份基础工作。比如有的人,很希望尽快结婚,但是每一次恋爱的对象都是不适合结婚的人选,看起来TA不停在恋爱,但是只是一次又一次分手告终。比如有的人,有各种兴趣爱好,但是并不是很享受这样的过程,而且多年以来,只是因为做这些爱好,能让自己略开心一些些。
对他们来说,心理咨询和治疗有什么样的价值呢?
第一, 情绪上的理解和陪伴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和亲朋好友“随便聊聊”的时候,他们给出的反应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希望的。
比如说:“我最近心情不好。”有人回:“我也心情不好啊,你不知道,我最近上司给我安排了好多工作,我老公还不理解我blabla”于是你想要倾诉,变成了听人倾诉,想被安慰,变成了安慰对方。有人回:“不开心啊,那你就去跑步吧,跑步可管用了。”给出一个建议,然后转话题。有人回:“年轻人,你要正能量,不要唉声叹气”。来一个教育,于是让你觉得说自己心情不好都是一件不对的事情。有人回:“你总是这样,你就是想太多了。”然后你想:“我是想太多啊,我要是可以不想那么多我就不会这么心情不好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你们怎么就不能理解我呢?”
以上,都是身为心理咨询师的我们尽可能避免的回应。
第二, 提供更加深入的理解
也许你对自己的状况模模糊糊,所以你需要咨询师来帮你做一个梳理,那这和朋友的梳理有什么不同?
在你说完之前三份工作,都因为各种原因让你不满意跳槽之后,心理咨询师忽然指出了你不曾发现的可能性:“你这样连续跳槽,也许是在回避职场上的成功。”
第三, 找到冲突的所在,然后从根源解决这样的问题。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有前辈拿“清创手术”来打比方,是啊,我们需要把伤口的结痂打开,去把里面清洗干净。
这个过程中,也许某个时间段你会更痛苦,就像健身会带来肌肉酸痛一样。
第四, 提供支持
很多时候,我们面临选择,然后最信任的人告诉我们:“无论你怎么选择,我都会支持你。”这话听起来很支持,但是,也可能会收到这样的回应:“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选A的好处和坏处,选B的好处和坏处。”然后是:“在我看来,A还有这样的好处和坏处,B还有这样的好处和坏处,其他人是怎么说的?”
哪一种更支持?
第五, 不一样的人际互动
这个对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人来说,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了。
有些人喜欢提问:“老师,我人际关系不好,需要怎么办?”这就像问:“老师我不会游泳,你给我个建议”或者:“老师,我不会开车,你告诉我怎么开?”
因为这是经验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的学习,所以只有通过练习来获得。
第六, 提升自信心
还是一样的,有人说:“老师你推荐一些书,怎么样提升自信心?”事实上,好多人最后选择来找心理咨询师,恰恰是因为,他们已经试过看书,试过练习好多的方法,但那基本上都不能解决问题。
以上这些是我凭记忆根据经验而列举的,也是出于通俗的解释。而引经据典一下是这样的: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传统精神分析的目标》:
缓解症状
内省力
自主感
认同感
自尊心
认识并处理情绪
自我力量及自我协调性
爱、工作和成熟的依恋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达成治疗目标》
改善自我观察和自尊管理能力
改善人际关系
改善个性化的应对方式
改善其他自我功能
对于有兴趣了解的朋友,可以查阅这两本书和更多书目做进一步的了解。
那么,既然大家都说得这么有价值,是不是心理咨询和治疗包治百病?
当然不是,包治百病,要么是魔法,要么是骗子。
改变的前提,第一,是开始,第二是坚持。
我们同时需要承认的是改变是困难的、过程是漫长的。还有,不管我们再如何努力,还是有一部分人,并不能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得到改善。
最近看到一个研究The MagicalHealing Power of Caring and Hope in 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中作为巨大治愈力量的关心和希望,其中有两个结论是这样的:
一,对大多数轻度到中度心理问题来说,心理治疗至少和药物一样有效,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使用心理治疗。
二,好的治疗关系比选取何种治疗方法更重要。
很遗憾,但这就是现实。再牛的资深咨询师和治疗师也有承认失败的案例,就像再牛的律师也有打不赢的官司,有人打趣说律师:“赢了赚标的提成,输了官司收小时费。”
那么也许,在无法提供价值的情况下,我们提供的,是希望。
(完)